看《十三邀对话项飚》,感觉处处都被击中。

读大学我去到了很远的地方,映射了内心的厌乡情节。最喜欢世界地图,每看一遍,都觉得它提供了超越的意义空间。

对我来说,“附近”就是无聊的、缺失的…这或许是导致了一些问题,比如信任感的淡漠,没有自信去构建爱的关系,也走上了相亲路线…等等。

最深刻的体验或许是意义感的消失。我不去关注周遭生活后,把自己摆在了超越者与旁观者的位置,却也无时不刻都在体验日常生活的无聊与苍白,日复一日,沉淀下来的似乎只有情绪化的自我。

“自我的发现是需要向外交付与联接中才能实现的,一味沉溺在自我的情绪中,要么只会被空洞自我概念虚化,要么就是失望地发现,你所高呼的自我,打开门后,发现里面空无一物。”

工作后我没有选择上海,也没有选择天津,开始频繁的回家,回头看自己的家乡,318国道附近的一个小小乡镇,或许有朝一日,我也能构建出关于家乡的个人描述,不管它多么丑陋、贫穷。

在单一话语/价值观下,所有人的尊严都被剥夺。对贱民来说,“个人意义和尊严的出路不在于(追求)个人(独一无二性),一定在于关系,通过建构附近,树立关系”。

看看兰姐,锣鼓家艺,太极拳毛笔字二胡,玩得不亦乐乎,街道上的人全都认识,出门打招呼可以不停,她的退休生活充实在了日常琐事之中。她还需要超越吗?不需要了。

而我,一旦没有目标,停止超越之后,就会陷入空洞的焦虑当中。互联网公共空间里的喧嚣只有一丁点情绪价值,爽到了,刺激到了,时光消遣掉了而已。

换个角度想,意义需要从身边构建。把房间收拾干净,把自己外在整利索,坚持规律的运动,多看几本书,出门跟邻居打好招呼,去关心普通人的普通事情…意义就在当下,就在附近。